提起左大玢,或许很多人不知道这是谁,但若是提起经典电视剧《西游记》中的观世音菩萨,大家都纷纷赞颂。左大玢,就是戏中慈眉善目的“观世音菩萨”。
她是深入人心的观音,是湖南首个获得梅花奖的戏曲表演家,同时也是毛主席的老友。
一个是荧屏上的“观世音”,一个是深受爱戴的人民领袖,毛主席初见她,左大玢只有13岁。这段“戏剧之缘、忘年之交”缘起中南海......
初见毛主席
毛主席喜欢听戏,有深厚的戏曲情缘,在日理万机、繁忙工作之余,听戏是他的一种休息和消遣的方式,听戏几十年,毛主席凭兴趣购买收集的戏剧、曲艺、歌舞类的等唱片就有1600多张、磁带400余盘,他听国粹京剧,也听地方戏。
湘剧,是毛主席家乡湖南省的传统戏曲剧种之一。1956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怀仁堂欣赏湘剧,负责表演的是田汉带领的省湘剧训练班的一群小演员。
给毛主席表演汇报湘剧,这群小演员激动极了,兴奋得好几个晚上睡不着。到了表演当日,台上一位小演员一边唱戏,一边看着台下的毛主席,心情雀跃,一不小心就将提前背好的台词翻来覆去地念了好几遍。
毛主席听戏很认真,发现了这个“破绽”,他悄悄问身旁的田汉:“这个小鬼怎么啦?为什么总念这一句?是忘台词了吧?”
田汉赶紧说道:“这小鬼,可能是偷看您,忘记台词了。”毛主席哈哈大笑,不在意这点“小失误”,他微笑的模样更像是一位慈眉善目的长者,让人容易靠近。
等表演结束了,毛主席离开会场,一群小朋友雀跃地从舞台后方蜂拥而出,全都挤到毛主席坐过的座位旁,争抢着要去坐这个位置,而这群充满兴奋、激动的小演员中,这其中有一位小朋友,就是左大玢。
这一年,左大玢13岁,她第一次见到人民领袖毛主席,左大玢不用登台演出,她就和其他小演员躲在舞台旁边的帷幕后面,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毛主席。
那可是人人敬仰的毛主席啊!没想到在学戏的第3年,左大玢就见到了毛主席。
3年前,也就是1954年,母亲郑福秋带着10岁的左大玢到湘剧院办事,郑福秋是湘剧四大名旦之一,解放后郑福秋就在省湘剧团当演员。在去湘剧院的路上,郑福秋与左大玢路过木楠园。
木楠园是湖南省人民政府为培养湘剧演员兴建的第一所实验性学校,郑福秋带着左大玢走进木楠园时,正巧看到一群小朋友穿着练功服,在草坪上蹦蹦跳跳,与他们年纪相仿的左大玢瞬间就被吸引。
左大玢挣脱母亲的双手,跑到那群小朋友身边看了起来,带着孩子们做训练的谭君实老师注意到左大玢,她走到左大玢身边问:“孩子,想当演员吗?”
左大玢没有说话,只是依然认真地看着。
谭君实老师笑着说道:“你看,他们多好玩,穿一样的衣服,冬天还有棉衣发,吃饭也不要钱,每个月还发4块钱,小朋友在一起住,一起练功,一起学文化,你愿意来考训练班吗?”
“我愿意。”听完谭老师的话,左大玢连连点头。
左大玢在学校考官面前,唱歌跳舞,展示动作,她的表现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满意,在谭君实老师的据理力争下,左大玢终于如愿进了木楠园。
母亲郑福秋告诉她:“大玢,你既然进了木楠园,就得准备好好吃苦。要想当演员,就要立志当一流的名演员。”
“妈,您放心,我不怕苦,我一定要当名演员。”
年幼的左大玢对母亲坚定地说道。
她开始了艰苦的练功生涯,每天早上天还没亮,左大玢就对着墙壁练嗓子,连基本功,老师对她十分严格,毫不宽容,每次左大玢累到满脸通红,早上的练功才会结束。上午接着联系,下午学习文化课,练功的日子是艰辛难熬的。
等基本功练得差不多了,左大玢就开始学戏。1956年,左大玢第一次见到领袖毛主席时,她还没有登台演出。
见到毛主席的经历让她记忆深刻,那时左大玢还没有想到,以后自己还会见到毛主席,并与毛主席亲切交谈。
毛主席与左大玢的“忘年之交”
1957年,左大玢从培训班毕业,被分配到湖南省湘剧团,拜著名杨炬演员彭俐侬为师,学习很多戏剧。无论三伏酷暑,还是三九严寒,左大玢都坚持刻苦锻炼。两年后,左大玢已经成为小有名气的湘剧演员,时常有登台表演的机会。
1959年的一天,左大玢突然接到通知,要去湖南省交际处(今湘江宾馆),演出湘剧《生死牌》,左大玢饰演主角王玉环。上台前,左大玢尚不知道看演出的是何人,她只是感觉一定是个重要的人。
等她上了台,开始唱起来,往台下观众席扫了一眼的左大玢看到一张熟悉的面孔,那是她几年前远远望着的毛主席,是让她敬爱的却不曾靠近的毛主席。
左大玢又惊喜,又激动,在台上表演的她差点忘了词,左大玢赶紧抑制住兴奋的感觉,迅速让自己镇定下来,集中注意力把戏曲演完。
毛主席懂戏,他赞赏左大玢的表演:“做玉环的,表演细腻,唱腔优美动人,是一位很有发展前途的花旦演员。”
等演完戏,左大玢怀着雀跃的心回到后台卸妆,准备收拾散场,突然一位女同志走到她身边,询问:“你就是演王玉环的吧?”
左大玢点点头。
女同志紧接着说道:“毛主席看了你的戏很喜欢,等会儿你陪主席跳舞吧。”
和主席跳舞?左大玢听了愣在原地,一方面为能与毛主席近距离接触而心潮澎湃,另一方面又为自己不会跳舞而忐忑不安,她嗫嚅着告诉这位女同志:“可是我不会跳舞。”
“不会没关系,我叫一个人来教你跳舞,很容易学的。”那位女同志说的。
在女同志的引导下,左大玢被带到毛主席的警卫员小封面前,由小封教她跳舞,两人一边跳着,一边聊起来。左大玢充满好奇地问:“刚才带我来的那位女同志叫什么名字?”
小封告诉她,那位女同志叫侯波。侯波是中共中央办公厅警卫局摄影科科长,也是毛主席的专职摄影师,这让左大玢很惊讶。
左大玢学了一会儿,侯波就来叫她,并将她带到毛主席面前。原本左大玢还想着有许多话想和毛主席说,结果真到了毛主席面前,左大玢却紧张地心跳加速,手足无措,整个人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还是毛主席先开了口:“娃娃,跳舞要动啰,不能老站着。”主席温暖的话语让左大玢倍感亲切,也渐渐放松下来。
左大玢噗嗤一笑,然后随着毛主席的舞步跳起来。左大玢是第一次跳,毛主席比较有经验,早在延安时毛主席就开始学习跳舞来,在整个跳舞的过程中,左大玢小心翼翼,生怕跳错,眼神紧紧地盯着下面的脚,都没怎么看毛主席,待一曲跳完,左大玢身上早就出汗了。
毛主席跳舞时问她“哪里人?”“什么时候学戏的?”......左大玢集中注意力跳舞,甚至都没顾得上回答毛主席的问话。
等以后毛主席再来湖南时,会常常想到左大玢,左大玢就来给他唱戏,陪他跳舞,慢慢地,左大玢已经没有了第一次陪毛主席跳舞时的拘谨,和毛主席的聊天,也随意了许多。
有一次,毛主席问:“你姓左,那左宗棠是你的什么人?”见左大玢摇摇头,毛主席又不放弃地问:“那左霖苍又是你什么人呢?”
左大玢这才回答:“他是我大伯。”
左大玢的父亲左宗濂曾经是程潜、李默庵的机要秘书,授衔少将高参,1949年初随李默庵部队驻防湖南常德;1949年8月,程潜、陈明仁联名通电起义的名单中,就有左宗濂。
还有一次,毛主席问她:“你为什么姓左,不姓右呀?”毛主席一直是个很幽默的人,喜欢开玩笑,让人没有距离感。
左大玢直接回答:“我爸爸姓左,我也姓左。”
毛主席又问:“你怎么叫左大分(fen)了呢?”
左大玢的这个“玢”一向都念“bin”,听到毛主席这么叫她,左大玢赶紧质疑:“主席,您念了白眼字,这个字应该念‘bin’,而不是‘fen’。”
白眼字,即为谐音字的意思,一般方言读音会用相应读音的字代替,或者外文读音用中文字代替。
听完左大玢的“质疑”,毛主席笑着说:“娃娃,你回去问问你爸爸,这个字是多音字,也可以念作‘芬’呢。”
据资料所查,“玢”有两种读音,其一是“bīn”,也就是左大玢的读音,意思是一种玉的花纹,玉的纹理;其二是“fēn”,意思是一种无色透明的玻璃纸。
换言之,毛主席并没有读错。不过这也反映出来,左大玢与毛主席已经算是“熟人”了,没有初见时的拘谨与不安。
1963年5月,毛主席离开北京南下,正好来到湖南长沙,他有时间听戏了。在湘剧表演中,毛主席没有看到左大玢,就问身旁人:“小左哪里去了?”
陪同的省委书记张平华告诉毛主席,左大玢去湘西沅陵一带的乡下演出去了,因此毛主席没能见到她。
等到了第二天,左大玢专门来见毛主席,刚看见她过来,毛主席就亲切地把自己的茶杯递过去,关心她:“你为农民演出,辛苦了!”二人坐下来开始聊为农民演出、为人民服务的事情。
谈话过程中,看到毛主席在抽烟,左大玢甚至“管教”起来:“主席,您要少抽些烟。”说着就从毛主席手里抢过那半截烟头来,毛主席只是宠溺地笑笑,也没有再说什么。
每次毛主席回家乡湖南时,左大玢经常能见到他,二人有一句每一句地聊着。毛主席喝茶时,茶叶一根根立在杯子里,左大玢很好奇:“毛主席,您喝的什么茶,怎么都竖在水里呀?”
毛主席笑着告诉她:“娃娃,这个你就不知道了吧?我告诉你,这是岳阳的毛尖,是上等好茶呀。”
左大玢娇嗔着回道:“我口渴了,我也要喝您的茶。”
“你喝吧,喝吧,我们喝一杯茶。”毛主席对她十分宠爱。
又是一次舞会,左大玢与毛主席跳舞间隙休息时,拿起毛主席的手专注地研究起来:“主席,您有几个箩呀?”
两个人就认真地数了起来,数到最后,左大玢直接惊叫起来:“主席,您有十个箩呀,难怪当‘皇帝’”。毛主席开怀大笑,年轻的左大玢也跟着毛主席笑了起来。毛主席对左大玢这对“忘年之交”在一块时常就是这般喜笑颜开的画面。
因毛主席结缘的《西游记》导演和演员
很多人熟悉左大玢,是因为《西游记》中的观世音菩萨,殊不知这背后也有毛主席的一把助力。
毛主席晚年卧病在床,没办法再去会场里听戏,为了让他听到喜欢的湘剧,演员就把唱戏的片段录下来,拍成录像,送到中南海给毛主席看。中央工作人员专门到湖南去,为毛主席录制节目。
杨洁是录制导演,左大玢则是湘剧传统戏《追鱼记》中观音的扮演者,杨洁对左大玢的表演很满意,那一年左大玢33岁,已经是很优秀的湘剧演员了,她的表演无可挑剔,杨洁忍不住赞赏:
“你演的观音像极了!以后我要是拍观音的戏,一定请你来演。”
杨洁,即《西游记》的导演,6年后,即1982年,《西游记》开始筹拍,杨洁想到了当初演观音的左大玢。
杨洁热情邀请左大玢来北京来,在北京,左大玢在化妆师的帮助下,扮成了观世音的模样,左大玢慈眉善目,再加上妆发修饰,大家都赞叹:“像,你太像观音菩萨,根本就不用试妆了。”
就这样,左大玢进了《西游记》剧组,成了扮演观世音菩萨的演员,由于以前演湘剧,左大玢的眼睛总是溜溜转,这才戏剧舞台上很有灵力,但到了观世音菩萨身上,这一点就是缺点。
杨洁导演说她:“你的眼睛太活了。”左大玢就开始不断练习,努力控制自己的眼睛,不让它保持以前转的习惯。此外,剧组每到一个地方,左大玢就去庙里,研究揣摩观音的手势。
所有不懈的努力会迎来硕果的那一天。当《西游记》播出,左大玢饰演的“观世音菩萨”深入人心,人人都赞叹她演得像。而她与观世音的缘分,追根究底还得算是毛主席牵的线。
从此左大玢有了另一个名字,大家都喜欢唤她“观世音”。据悉,有一年,左大玢到寺庙上音,被游客认了出来,大家纷纷高呼“观音来了。”所有人的目光一下子全落到她身上,甚至还有人对着她俯身下拜,为了现场秩序,左大玢迅速离开现场。
这一点,足以说明左大玢塑造的“观世音菩萨”有多深入人心。
如今的左大玢不仅是著名演员,更是杰出的湘剧表演艺术家,一如当年进了木楠园之后,母亲告诉她的:“要想当演员,就要立志当一流的名演员。”她终究没有辜负母亲的寄托,也没有辜负自己的决心。
1984年,毛主席逝世8年后,41岁的左大玢正式加入共产党,她举起右手,宣读誓词,下了另一份决心。1987年,左大玢被评为国家一级演员。
左大玢老师不仅奉献了许多优秀作品,更为我们国家培养了不少新生代力量,她的姓名将永远流传于艺术史上,她与毛主席的“忘年之交”也将永远成为后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