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国之名祭奠同胞,以史为鉴矢志复兴
原标题:以国之名祭奠同胞,以史为鉴矢志复兴
“空一座城,等三十万亡魂。点一盏灯,祭朗朗乾坤。怀一颗心,求人间安稳。哀一个国,念我千古华夏人。”今天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设立的第10个年头,山寒水冷,警报凌厉;民族之耻,永不敢忘!铭记那段血与泪烙刻的伤疤不为延续仇恨,而是警示吾辈勿忘国耻,吾辈自强!永矢弗谖,祈愿和平!
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今年是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86周年。86年前,南京陷落掀开了中国近代史上最沉重的一页,1937年12月至次年1月南京遭受空前黑暗的人间浩劫……短短六周,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成了人间炼狱,古都金陵生灵涂炭,赤地千里江水浸染,草木含悲。这是日寇在南京留下的最野蛮最可耻的一页,这是中华民族一段不可遗忘的血泪史,这段苦难深重的历史不能忘,也不敢忘!“万人坑”的累累白骨,展现着铁证如山、不容篡改的反人类罪行;南京城墙上依旧清晰可见的弹孔,如同刻在中华儿女心头永远的伤疤,截至2023年12月,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登记在册在世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仅剩38位,这些无不时刻提醒后人: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任何时候都不应忘记侵略者所犯下的严重罪行。
以国之名,祭奠同胞。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首个公祭日上讲道:南京大屠杀惨案铁证如山、不容篡改。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中国人民要庄严昭告国际社会:今天的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坚决倡导者和有力捍卫者,中国人民将坚定不移维护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愿同各国人民真诚团结起来,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而携手努力。今天我们以国家名义缅怀死难同胞和革命先烈,就是要在铭记历史中吸取历史教训、激发奋进力量,向世人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小德川流,大德敦化。”获取和平的有效方法是将善的种子播种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让每个人的心中树立起正确的道德标尺,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让和平发展的观念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生根,让人们保持对和平的坚守,不让悲剧重现。
以史为鉴,矢志复兴。勇毅前行才是铭记历史的真谛。八十六载苦难辉煌,见证了今天的中国——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坚强能力的伟大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走向强起来,中华民族正在不可逆转的道路上走向伟大复兴。我们远离了战火的硝烟、彻底摆脱了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迎来了无比光明的发展前景,但历史记忆需要时常擦拭,人类道义需要不断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时常检阅。回望历史,面对极其野蛮、极其残暴的日本侵略者,中国人民凝聚起了同侵略者血战到底的空前斗志,坚定了抗日救国的必胜信念。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视死如归,用生命和鲜血打败了日本侵略者。也正是亿万人民团结奋斗,我们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曙光在前,但前进道路上少不了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只要我们保有“惊涛骇浪从容渡,风雨无阻向前行”的英雄气概,激发“山长水阔不辞其远,赴汤蹈火不改其志”的昂扬姿态,练就干事创业的铁肩膀、真本领,就一定能把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一步一个脚印把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变为现实。
山以险峻成其巍峨,业以磨难成其伟大。站在历史的峰峦上,才能更清晰地洞察时代风云,更准确地把握前进方向。对历史最深沉的祭奠,就是创造新的伟大历史;对先辈最好的告慰,就是谱写新的时代华章。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这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雄心壮志。今天,国家公祭日的钟声已经敲响,让我们以国之名义,祭悼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铭记历史,勿忘国耻,以实际行动奋发图强,捍卫和平、矢志复兴。(阚亚玲)
来源:中安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