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元旦也被称为新年,是一年开始的第一天。中国古代曾以腊月、十月等的月首为元旦,汉武帝始为农历1月1日,并延用,同时确定农历1月1日为春节,因此元旦在中国也被称为新历年、阳历年。2024年即将到来,你知道元旦的来历和风俗吗?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元旦的来历和风俗
元旦的来历
元旦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谓“始”,凡数之始称为“元”;旦谓“日”。元旦,意为“初始之日”。其最早出现于《晋书》:“颛帝以孟夏正月为元,其实正朔元旦之春。”即把正月称为元,初一为旦。
元旦在不同时代,所指的具体时间也不一样。在夏朝时期的夏历以春季一月为正月;商朝时期的殷历以冬季十二月为正月,周时期的周历以冬季十一月为正月;秦朝时期,又以冬季十月为正月,十月初一为元旦,汉武帝时期,则规定春季一月为正月,把一月的第一天称为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朝末年。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民国政府决定使用公历,将公历的1月1日称为“元旦”。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了更好地与世界交流,也决定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历,也就是我们现在通用的阳历。所以,之前的“元旦”就成了春节,而阳历的1月1日则接替成为元旦。
关于元旦的传说,是在4000多年前的尧舜之时,尧天子在位时期,注重民生、勤政利民,为百姓办了很多好事,深受百姓爱戴。但因其子无才无德,难成大器,于是尧天子就把王位传给了品德兼备,才能出众的舜,并嘱咐舜以后也要把王位传好,这样也能放心。后来,舜把王位传给治水有功的禹。禹也为百姓做出了很多好事。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这三位君主,就把当时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尧的那一天,当作一年的开始之日。
元旦风俗
元旦也是一种小型的春节,所以,在庆祝风俗上跟春节有一些相似之处,但是并不相同,虽然沿用了部分传统的庆祝方式:如燃放炮竹、杀三生、拜祭先人等,但在人们的心目中并不会占用多么重要的地位。到了现代,元旦的庆祝习俗就更简单了。现在比较普遍的就是由团体组织的活动,如元旦联欢会、挂庆祝元旦的标语、或举行集体活动等。以前有组织敲锣打鼓、集体跳民族舞,到科技发展的今天,就演变为联欢晚会等了。近年更是有旅游、聚会等节目,在元旦的时候,没有固定的庆祝活动,一切都是要看自己要如何过元旦,元旦假期也比较少,所以,庆祝活动是很有限的。
元旦的意义
在每年的元旦,大家都会安排跟家人团聚,每年的1月1日为元旦,是新年的开始。“元旦”是合成词,按单个字来讲,“旦”字是以圆圆的太阳来表示的.“日”下面的“一”字表示地平线,意为太阳从地平线上冉冉升起.象征着新生,是一种对冉冉升起希望的寄托,在这一天,小孩子新年要吃冰糖葫芦,象征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文俗方面:扭秧歌、踩高跷,东北二人转,都会在庙会上接连表演。天津剪窗花,贴对联,文娱活动应接不暇。山东在元旦这一天学生向孔子神像拈香祭拜,以期待来年金榜题名,在不同地区的元旦意义都是有差别的,这一天是代表了新一年的开始。